在劉慈欣的小說《三體》中,人類靠核聚變發動機具備了星際航行的能力。但是核聚變技術就目前來講,仍需數十年的發展,但關于核聚變的認識和成果都在不斷增加。
目前,韓國的“人造太陽”超導托卡馬克高級研究(KSTAR)反應堆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,它將等離子體維持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長達20多秒。
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Yong Su Na和同事的團隊將聚變反應達到了超過 1 億攝氏度(1.8 億華氏度)的離子溫度。據《新科學家》報道,但由于硬件的限制,反應只能在30秒后停止。
實驗中,反應堆運行了24秒,達到了超過10^8開爾文的溫度 —— 這或多或少相當于1億攝氏度。Yong Su Na表示,在設備升級后,未來可能會有更長的時間?!斑@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成就,如果我們能讓它按計劃工作,它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?!?
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,KSTAR早在2020年就宣布了這一突破?,F在的變化是,他們的研究論文已經經過同行評審,并剛剛發表在《自然》雜志上。
然而,在此后的幾年里,KSTAR 團隊打破了他們自己的記錄,而中國的名為 EAST(實驗先進超導托卡馬克 / HT-7U)的“人造太陽”,繼續打破了這兩項紀錄。2021年,中國科學院的聚變機器達到了1.2億攝氏度(2.16億華氏度),并堅持了101秒。
韓國聚變能源研究院(KFE)KSTAR研究中心所長尹世宇(音譯)曾在2020年表示:“1億度等離子體的長時間運行所需的技術是實現聚變能的關鍵。如果 KSTAR 成功將高溫等離子體維持20秒,將成為未來商用核聚變反應堆的關鍵部件 —— 長時間高性能等離子體運行技術確保競爭的重要轉折點?!?
跳躍到20秒的關鍵,是升級 KSTAR 內部的內部傳輸屏障(ITB)模式??茖W家們還沒有完全了解這些模式,但在最簡單的層面上,它們有助于控制核聚變反應的約束和穩定性。
KSTAR 是一個托卡馬克式的反應堆,與中國最近投入使用的反應堆類似,通過合并原子核來產生巨大的能量(與發電廠使用的核裂變將原子核分開的方式不同)。像 KSTAR 這樣的核聚變設備使用氫同位素來創造等離子態,在等離子態中離子和電子被分離,準備加熱。這和發生在太陽上的核聚變反應是一樣的,因此這些反應堆被賦予了“人造太陽”的綽號。
到目前為止,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保持足夠高的溫度,使這項技術可行,已經被證明是具有挑戰性的??茖W家們需要打破更多這樣的記錄,才能讓核聚變成為能源 —— 只消耗海水 (氫同位素的來源),并產生最少的廢物。
盡管,要讓這些反應堆產生比消耗更多的能源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但進展令人鼓舞。到2025年,KSTAR的工程師們希望能在300秒內突破1億度的大關。